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,从而衍生一系列心理问题,这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。因此,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,探究学生在动机和策略因素上学习倦怠的形成原因十分重要。
1.自我效能感
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。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更容易对幻想中潜在的失败产生焦虑、恐惧甚至抵触的情绪,并加重问题的严重性,从而害怕、躲避或厌恶学习,不断降低学习兴趣,增强学习倦怠。就是因为我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了,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,从而让个体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,觉得成功遥不可及。
2.期望值理论
我们做一件事是期望获得回报和成就感的,如果没有回报我们将很难坚持下去,而学习往往是一个比较漫长且在短期内是很难有较大的回报的过程,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因得不到激励而陷入倦怠。
3.归因方式
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和评价。把失败归结为内因,学生会由于感到内疚而更加努力;归结于外因,学生会产生遗憾和不满。把成功归结于不稳定因素,学生就会认为成功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,自己无法主宰,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不愿意积极应对下次的挑战。错误的归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学习倦怠的不良情绪。
4.其他因素
身体方面没有劳逸结合,长期伏案读书,造成的身体疲惫;违背规律,在学习过程中不遵守学习的规律,导致越学越累;知识混乱,众多学科、众多知识,往往会让逻辑思维“一团乱麻”。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进行有效梳理,容易产生恐惧心理。